学术委员会致全所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一封信
发布时间:2019-01-03
全所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
大家好!
2018年即将过去,在这激荡的一年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充分突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为夯实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石,今年国家出台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系列文件,并开展了“四唯”清理等专项整治活动,毫不夸张地说今年也是一个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年。作为研究所承担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职责的学术委员会,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向全所广大同仁特致此函,敦促大家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坚守诚信守则,勇做我国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排头兵。
今年3月,中央“深改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这是党和国家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发出的强信号。文件提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守底线、终身追责,保持对科研不端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自律与监督并重,将科研诚信要求融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为保证科研诚信的良好环境,文件提出,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营造宽容失败,勇于探索的创新氛围。文件提出了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要求,提出分类评价原则,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上述文件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平台,其意义深远。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全院科研诚信建设视频大会,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主任张涛副院长做主题报告,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欧阳钟灿院士对《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进行解读,中科院城市环境所、大连化物所和过程所等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科研诚信建设的经验。张涛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科学院更要以身作则,成为科研诚信建设的优秀典范”。会议要求各院属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院相关文件精神,对本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进行自查自改,加强惩戒力度和教育,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要求各单位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原始数据管理,保证科研数据的可核查性。要求各单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及培训,做到科研诚信教育常态化。
我所素来重视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条例已经多次修订,最近修订的《科研道德行为守则》于2017年发布。我所科研诚信教育也以多种形式不懈开展,所领导在年度工作会议和纪律教育会议等场合都对科研诚信提出要求和警示。同时我所已将科研诚信要求贯穿于科研管理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我所的科研诚信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我所近年人员调出较多,也发生过关于论文署名和报奖中我所排名的不端行为,我所已经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了严肃处理,维护了科研诚信公正秩序和我所的正当权益。
继去年《肿瘤生物学》杂志一次性撤稿107篇论文(全部与中国有关),今年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又相继曝出严重论文造假丑闻。这些科研不端行为严重侵蚀了科研求真价值的基石,社会影响恶劣,使国家和相关单位的形象与声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国家相关部门对科研诚信问题进行了反思,出台了系列文件,从顶层和系统设计上完善了治理体系的平台架构。近两年来我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明显增强,党和国家治理科研环境和加强诚信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充分彰显。
激荡的2018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必将成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历史转折年,并且国家重拳出击态势已经明朗,科研不端行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被充分认识,顶层设计的系列制度,各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网络举报披露的便利条件,对科研不端行为“人人喊打”的氛围已经形成,任何挑战科研诚信的行为必将比以往付出更大的代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切不可心存侥幸心理。
充满期待的2019年即将到来,我们再次提醒全所广大同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和《科研道德行为守则》等四个重要文件(见附件);领会党和国家的要求,做科研诚信的优秀典范,保障我们的科研事业立于牢固的基础之上。科技创新事业需要长期的艰苦积累,做好扎实功夫,切忌急于求成,否则“一失足而千古恨”。工作慢些,可以赶上;创新失败,可以宽容;唯诚信规范一旦越过,将授柄于人,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下落,惶惶不可终日。希望全所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时刻保持警醒,保持科研诚信的警钟长鸣,保证自己的诚信安全,共创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在创新大道上稳健向前。
祝全所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在新的一年里做出更多、更大的创新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