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优秀成果遴选会顺利召开

  

  11月19日,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度优秀成果遴选会,广州地化所所长兼实验室主任徐义刚院士、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何宏平,以及实验室10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徐义刚主持。

  会上,同位素室10位科研、技术骨干汇报了各自在2019年度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领域涉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变形-变质演化、原位微区分析和模拟计算等,报告包括:“生物碳酸盐高精度团簇同位素组成分析及其分馏机制研究”,“地球深部水起源于早期岩浆洋的新机制”,“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结构、地壳置换与板片再循环过程”,“青藏高原首例新生代后碰撞A型岩浆岩的厘定及其动力学意义”,“多尺度变质变形复合研究对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的启示”,“西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及其在大地幔楔的物质循环”,“金属元素在硫化物和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行为”,“碳十四首次揭示大洋最深处生物体内的核爆污染及生物长寿特征”,“微区分析技术新进展和应用”,以及“南海扩张期末地幔动力学机制与洋壳增生过程”等。这些成果主要发表在EPSL、Geology、GCA、GRL、JGR、JPet.、Tectonics、JAAS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成果报告人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由徐义刚、何宏平和同位素室9个学科组的代表共11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对10项成果进行了综合评分,评选出4项优秀成果,分别为“西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及其在大地幔楔的物质循环”(李洪颜等)、“金属元素在硫化物和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行为”(李元等)、“青藏高原首例新生代后碰撞A型岩浆岩的厘定及其动力学意义”(郝露露等)和“地球深部水起源于早期岩浆洋的新机制”(杜治学等)。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