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陨石撞击坑被广州地化所陈鸣科研小组证实

  

20091130出版的《科学通报》54 22期上发表了中科院广州地化所陈鸣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该论文报道了陈鸣等人历经3年探索,证实了我国第一个陨石撞击坑-岫岩陨石坑,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领土上此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

岫岩陨石撞击坑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北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距离岫岩县城东北方向直线16公里处。陨石坑坐落在低山丘陵之中,邻近山清水秀的哨子河畔该坑形态呈碗状,平面轮廓似五边形,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坑区岩石为二十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坑缘和坑底多被浮土、残坡积物和第四系湖相沉积物覆盖。坑缘内外坡地小灌木丛生,坑底土地肥沃,庄稼长势良好。登上陨石坑的环状坑缘顶部往下观望,碗状坑景色蔚为壮观,形态极具震撼力。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表或其他天体表面所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称为陨石撞击坑。在月球、火星和水星等星球表面存在大量陨石撞击坑自然奇观。20世纪60年代初期地球表面第一个陨石撞击坑(美国巴林杰陨石坑)被证实以来,迄今地球上已经发现170多个陨石撞击构造,直径由数十米到近300公里不等。陨石撞击坑对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物变迁,成岩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些陨石坑成为深受民众关注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旅游景观。

我国的陨石坑探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报道过一批疑似陨石坑,但由于没有找到陨石撞击的关键证据,我国陨石坑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广州地化所是我国从事冲击变质的重要科研机构,在陨石和陨石坑冲击变质领域取得过一系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陈鸣等人于2007年初开始对岫岩坑展开调查和研究,岫岩县人民政府对这项科学探索工作给予了支持和配合。科研人员在第一年度的研究中,即在纷杂的坑区地表岩石中捕捉到了撞击冲击波作用遗留的物理变化痕迹,这个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和明确了探索技术途径。

经过反复论证以后,研究小组于2009年春夏在岫岩坑内设计布置了钻孔,由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四队承担钻探任务,实施了历时五个多月的科学钻探。经过地质钻探,揭示了坑体深部的地质构造并获得了珍贵的深部岩石样品。通过对钻探获得的岩芯样品分析,找到了陨石强烈撞击导致靶区岩石发生变形、碎裂和局部熔融,岩石和矿物发生冲击变质的系列证据。

据了解,地球表面存在许多环形坑或环形构造。但一个环形坑或环形构造的形成是否与陨石撞击作用有关,关键是要查明该坑岩石是否受过陨石强烈撞击伴随的冲击波作用。在强烈冲击波作用下,靶岩将发生冲击变质。国际科学界对陨石撞击坑判别明确了三项冲击变质诊断性指标:矿物击变面状页理,矿物击变玻璃,击变矿物高压多形转变。在自然界中,除了地外天体超速撞击引起的冲击波作用外,任何其它天然过程或地质作用均不能在地质体中引发这类矿物物理变化。如能在地表环状地质构造发现上述三项指标之一,即可确定与陨石撞击事件有关。

陈鸣等人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上报告了岫岩陨石撞击坑的基本地质和地貌特征,报告了“矿物击变面状页理”和其它冲击效应的发现,证实了该坑的陨石撞击成因起源。另据最新消息,除了已经报告的“矿物击变面状页理”外,陈鸣等人近日又相继发现了“矿物击变玻璃”和“击变矿物高压多形”等证据。陨石撞击坑三项冲击变质诊断性指标全部在岫岩陨石坑中被找到。通过坑内物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确定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陨石撞击坑形成后,坑内一度发育成为小湖泊,在上万年的时间内沉积了百米厚的湖泊相沉积物。约3.9万年前,由于坑缘缺口,湖泊消失,演变为碗形地形凹地。

                     (广州地化所极端环境室20091130供稿,综合办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