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兵等-GSAB:Fe-S-B同位素揭示海底交代型VMS矿床成矿过程

  
  VMS矿床,即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Zn、Cu、Pb、Ag、Au等金属资源的重要来源。目前普遍认为VMS矿床成矿过程为:富含金属的成矿流体上升到海底,与海水发生混合作用,引发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成矿物质沉淀,在海底堆积形成块状硫化物矿体。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底流体混合作用难以形成大型VMS矿床,因为海水会氧化和分散硫化物,而海底交代作用可能对形成大型VMS起了关键控制作用。然而,对于交代型VMS矿床成矿过程还缺乏相关研究,制约了对该类型矿床成因机制的认识。新疆阿舍勒矿床,是中国阿勒泰造山带最大的VMS型Cu-Zn矿床,我们最新的研究表明其经历了明显的海底交代作用,可以作为交代型VMS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理想对象。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肖兵副研究员在陈华勇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科技大学黄方教授合作,在成矿期次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新疆阿舍勒大型VMS型Cu-Zn矿床开展Fe-S-B同位素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矿物组合和穿切关系表明,从矿化中心向外,该矿床可以划分为块状硫化物、石英-黄铁矿、绿泥石-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5个带。Cu矿化出现在两个阶段,分别为早期的块状硫化物和晚期的绿泥石-黄铜矿;(2)电气石B同位素特征指示形成块状硫化物的热液流体,其中海水占比为19%;(3)S同位素研究表明,岩浆硫的贡献早阶段为35%,晚阶段为65%;(4)从矿化中心向外,黄铁矿δ56Fe值逐渐降低,受控于黄铁矿Fe同位素交换程度和形成温度;(5)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交代型VMS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早期相对氧化的环境下,来自下部岩浆房热液流体与海水快速混合,导致黄铁矿快速沉淀和相关的铜矿化,而后在封闭体系中,长期的热液活动导致上部块矿矿体的形成;晚期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下,热液活动促进下部的绿泥石-黄铜矿脉状矿化的形成。
阿舍勒交代型VMS矿床成矿模式图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权威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22YFC290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3065, 42230810, 41921003和42003033)、院先导计划项目(XDB42020404)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020B1212060055)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Xiao, B. (肖兵), Chen, H.Y.* (陈华勇), Huang, F. (黄方), Feng, Y.Z. (冯雨周), Hu, X. (胡霞), Li, R.C. (李如操), Iron, boron and sulfur isotope constraints on ore-forming process of the subseafloor replacement-styl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syste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2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