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两项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奖

  

  3月27日上午,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现场(来源:蔡斌)

  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176个项目(人员)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自然科学奖22项、技术发明奖14项、科技进步奖133项、科技合作奖5人。其中,我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的成果“黏土矿物的表面反应性”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马丁·门席斯(Martin Menzies)获科技合作奖。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表-界面物理化学研究团队独立完成的成果“黏土矿物的表面反应性”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何宏平,袁鹏,朱建喜,周琴,梁晓亮,刘冬,陶奇,沈伟,朱润良,魏景明)。

何宏平研究员

  该成果借助现代谱学、高分辨微区微束和计算模拟等手段,通过制样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揭示了微区成分、局域结构等晶体化学特征对黏土矿物表面反应性的制约机制,推动矿物学研究从宏观/介观层次向原子/分子水平跨越;率先开展了黏土矿物表面有机化研究,揭示了黏土矿物复合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多样性及其协同效应;首次揭示了黏土矿物及其复合体在水介质中的原位结构特征,开启了矿物原位结构研究的新方向。10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170次,5篇论文入选ESI“TOP 1%高被引论文”,编著国际上首部关于纳米管状黏土矿物的专著,成果被作为范例写入欧洲矿物联合会编著的大学教科书,为深刻认识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和黏土矿物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黏土矿物的表面反应性”获广东省自然科学科学一等奖证书

   

  马丁·门席斯(Martin Menzies)获科技合作奖

  门席斯教授是伦敦大学 Royal Holloway 学院地球科学系讲席教授,是国际地幔地球化学和火山学领域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对地幔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火山灰和火山灰年代学有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长期担任国际地球化学顶级期刊 GCA 副主编,国际大火成岩省委员会主席,并于 1988 年倡导并组织了在深部岩石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橄榄岩系列会议(迄今已有6届)。他主编的《Mantle Metasomatism》和《Continental Mantle》是地幔岩石圈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他共发表论文 150 多篇(包括10篇Nature文章), H-index 68, 总引频次超过 14500 次。

门席斯教授在我所做学术报告

  门席斯教授与中国学者有长达28年的友好合作。他对广东的科技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了多名中国地学界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其中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徐义刚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与广州地化所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学术思想,开拓了深部岩石圈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全国因此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广州地化所获1项;(3)帮助广州地化所完善学科建设,有效提升了研究所ESI排名,支撑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

 

  马丁·门席斯教授获科技合作奖证书

   

   

 科技与规划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