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在污染水体中新型菲降解菌的原位探查与分离确认取得进展

  

  依靠传统富集分离培养方法(室内培养)获得的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两个主要弊端。一是由于室内条件和野外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通过室内培养驯化所获得的目标微生物,在野外场地修复应用中受到严重限制;二是PAHs的生物降解是经开环、加氧等多个步骤进行的,各个步骤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微生物或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因此,经室内培养分离所得的菌株,未必就在原位体系下真正发挥降解作用,甚或可能只是对PAHs有较强的耐受性。也正因为如此,如何确认室内培养所获得的功能微生物在原位亦发挥作用,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近期,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罗春玲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尝试应用DNA的稳定同位素探针(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石油污染水体中参与菲降解过程功能微生物种群进行原位探查,并将探查结果与室内培养分离实验结果相对照,成功确认、分离出一株在污染水体中原位降解菲的高效菌株。研究中,DNA-SIP结果表明,参与菲降解的原位功能微生物包括AcinetobacterSphingobiumKouleothrixSandaracinobacter,其中Kouleothrix Sandaracinobacter对菲的降解能力首次得到证实;通过优化室内培养实验条件,研究组成功分离获得原位条件的高效菲降解新菌株定名为Acinetobacter tandoii sp. LJ-5,并解析出其对菲的降解是通过β-ketoadipate途径/机制进行的。  

  该项工作为原位功能微生物的探查和分离确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技术范例。目前,该研究团队正逐步开发LJ-5菌剂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石油污染水体的原位生物修复,并进一步研究该菌株与微生物群落中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在原位条件下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英文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Jibing Li, Chunling Luo*, Mengke Song, Qing Dai, Longfei Jiang, Dayi Zhang, Gan Zhang, 2017. Biodegradation of phenanthrene i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wastewater revealed by coupling cultivation-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approach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1, 3391-3401. DOI: 10.1021/acs.est.6b04366.  

      

 

  1. DNA-SIP和富集分离纯培养技术鉴定功能微生物示意图 

 

  

 

    2. 菲降解功能微生物群落中OTU_4, OTU_50, OTU_73 OTU_57的系统发育信息  

  

 

  3. 菲降解功能基因PAH-RHDα系统发育信息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与规划处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