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在斑岩铜矿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斑岩型铜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蕴含了世界约80%的铜和95%的钼储量。现今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除少量分布于后碰撞等构造环境外,大部分形成于以环太平洋成矿带为代表的活跃的俯冲带环境。一般认为制约这种分布关键因素是富硫的、富金属的成矿母源的存在,如富水、高氧化的母岩浆房。然而关于这种富水、高氧化的母岩浆形成动力学背景的研究,特别是形成于古生代的古老的斑岩型铜矿床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作用与成矿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吴超在陈华勇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中亚造山带(CAOB)西段东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哈腊苏斑岩铜矿带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锆石的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发现,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同期岩体大多具有高氧逸度(FMQ+2.5),低温(TTi-in-zircon750)的特征,而成矿期前和成矿期后岩体则表现出低氧逸度和较高温度的特征。氧逸度和温度之间的负相关性这一特征,结合岩浆温度和含水量之间的负相关性,以及氧逸度和水含量之间的正相关性,暗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岩体起源于一种富水的源区。首次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的洋壳低角度俯冲产生的富含富集成矿物质和络合物(氯和硫等)的具有富水和高氧逸度特征的超临界流体。该流体加入岩浆源区,促成了斑岩铜矿化,进一步阐释古老的古生带弧盆体系内的斑岩型铜矿的形成机制。 

  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矿床学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 71期上 (Wu, Chao, Chen, Huayong, Hollings, Pete, Xu, Deru, Liang, Pei, Han, Jinsheng, Xiao, Bing, Cai, Keda, Liu, Zhenjiang, Qi, Yukun, 2015. Magmatic sequences in the Halasu Cu Belt, NW China: Trigger for the Paleozoic porphyry Cu mine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Altay–East Junggar. Ore Geology Reviews, 71, 373-404). 

  论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136815001717 

    

  晚古生代哈腊苏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 

    

  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地化所科技处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