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质灾害科普报告”走进广州市云山小学

  

        4月26日,在2019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新蕾为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4年级100多名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知识报告——《关于地震和地质灾害,我们知道些什么?》。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吗?”、“除了地震,是不是还有火震和月震?”、“古代是如何监测地震的呢?”……讲座开始前,同学们便“脑洞大开”,兴趣盎然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问题。
       孙新蕾以2001-2015年全球大地震发生频率与空间分布统计动画开篇,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地震知识科普之旅。通过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日本东北大地震、夏威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等具体案例,图文并茂,向同学们讲述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传播、地震中“P波”和“S波”的区别、地震的探测手段、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等科学知识。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地球上竟然有这么多地方经常发生着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大家对于“地震离我们很遥远”这一原有想法有了深刻转变。

科普报告现场

      研究地震及地震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科学认知,更与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孙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大家,探测地震波就如同给地球拍CT影像,通过探测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断层破裂的过程与方向,这对我们今后的防灾减灾响应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普讲解

      “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目前能否对地震进行预报呢?”。对于孙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同学们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乐观的认为“当然可以”。孙老师表示当前科技手段有限,还无法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解决这一关系着人类繁衍生息的难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将来用知识为人类造福。孙老师最后通过展示“地震活命三角区”逃生漫画向孩子们科普了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及常识。

认真记录

      此次科普活动通过动画视频、音频、漫画等相结合的展示形式传播特色科学知识,使深奥地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该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不仅启迪了科学思想、开拓了科学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也让同学们体验了科学的无穷魅力,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附件: